top of page

光環效應 – 認知偏差的 “美” 與 “醜”

已更新:2022年7月24日

有吸引力或才華洋溢的人真的會比人更勝一籌嗎?

在認識光環效應前,試想想以下的生活情景,你會否感到似曾相識?

  1. 體態——你遇到什麼樣體態的人會讓你覺得:他是一個自律、努力的人?又或者認為他很健康呢? (嗯,對的,我也曾經歷 “與眾不同”的階段。)

  2. 偶像的外貌和才華是令你神魂顛倒的原因。 (你我不也都經歷過青春的那些年嗎?)

  3. 僅僅因為他/她有吸引力而鐘愛對方,交往一陣子後,發現了這個人有無法接受的缺點而沮喪十分。 (澄清一下,這只是泛泛而談,不是個人的經驗之談啊!)

  4. 當您看到那熟悉而“值得信賴”的品牌有新品時,會興奮異常,滿懷期待產品的功能,例如質量、價值等。 (往下閱讀前,你有經歷過要常常換你手上的“水果”嗎?)


心理學家愛德華·桑代克(Edward Thorndike)曾進行一個研究,他要求一些軍事指揮官評估下屬士兵的可靠性、能力、智力和外貌等特徵。他想知道人們是否會受到人一些特徵的 #刻板印象 (stereotyping) 影響。研究結果發現若該士兵的體格較好,軍官們會直覺地提高他在各評估估項目的等級,包括可靠性、智力和領導能力。這研究揭示了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,即 #光環效應 (Halo Effect)。


光環效應是一種 #認知偏誤 (cognitive bias),都解釋了為何人喜歡“以貌取人”。

它解釋了為何人會以偏概全,換句說話來說,人會根據某事物的單一優勢就會主觀地拉高對其整體印象。這種靠著局部出色的特徵(例如,外表)而增強了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徵(例如,責任、個性、能力、智力等)的評價,稱之為光環效應。只因為人在某一處透出光就令他周邊也帶有一種神聖光環、光芒,這就是偏見。


光環效應是自上而下的感知。當我們不分析每一個組成部分,而只根據其中一、兩個特徵來判斷整體,就會發生這種情況。我們用過去經驗中“看似合理”的屬性來填補缺失的部分。例如,我們不是分析一個人的每一個特徵(例如,面部、聲音等),而是通過看到一個人的背影來形成我們最好朋友的形象。


儘管光環效應“美化”了我們的世界,然而它也可導致不良後果,如 #偏見 (prejudice) 或 #過度類化 (overgeneralization)。除了一開始的例子外,這裡還有其他生活示例:


  1. 運動員、歌手、醫生或專家在擁有迷人的外表時會更見其專業、值得信賴、勤奮、能幹和善良特質。 (這讓我想起了人們逛超市時挑選“最美”的水果。“最美的”一定味道更好的嗎?也許我們可以嘗試舉辦一場“鮮橙選美”,看看哪個鮮橙 “最甜美”。)

  2. 老師和學生無意地因為外貌或語言能力而獲得更正面的評價。 (由於我認識光環效應,所以我的學生知道光環在我身上是不可行的,他們還是要認真、用心完成習作。而我也很確定學生對我的教學評估是準確沒有光環效應的。)

所以下次當你遇到外國人、見到產品上的超級明星代言人、約會或試穿名牌衣服時,想想光環效應在阻礙你還是在幫助你。



參考文獻 / 延伸閱讀

Nisbett, R. E., & Wilson, T. D. (1977). The halo effect: Evidence for unconscious alteration of judgments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35(4), 250–256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0022-3514.35.4.250


Sanrey, C., Bressoux, P., Lima, L., & Pansu, P. (2021). A new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halo effect in teachers' judgement and its antecedents: Bringing out the role of certainty.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, 91(2), 658-675. https://doi.org/10.1111/bjep.12385


Talamas, S. N., Mavor, K. I., & Perrett, D. I. (2016). Blinded by beauty: Attractiveness bias and accurate perception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. PloS one, 11(2), e0148284. https://doi.org/10.1371/journal.pone.0148284


Thorndike, E. L. (1920). 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.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, 4(1), 25–29. https://doi.org/10.1037/h0071663



關於作者


Andy CHO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的高級講師。 他擁有超過 15 年的中學和高等教育的教學經驗,曾擔任學科副主任、訓導組老師、課程設計員和課程主任等職務。





1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